- 马紫晨《豫剧源流考论》(河南文艺出版社,2019)
- 谭静波《豫剧文化生态研究》(中戏剧出版社,2021)
- 张大新《包公戏与宋代司文化》(《文艺研究》2023年第2期)
-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《豫剧传统剧目汇编·包公卷》(2020内部刊本)
- 陈芳《戏曲符号学视域下的包公脸谱研究》(《戏曲艺术》2024年1月)

- 《铡美》:陈世美超越情背叛,成为权力蚀人性的隐喻。包公“先斩驸马后见君”的唱段,以【二八板】的顿挫节奏展现律与皇权的博弈,豫剧李斯忠的演绎被誉为“活包公”。
- 《下陈州》:通过赈粮贪,揭露基层权力黑网。包公假扮算先生暗访的“微服”桥段,开创了清官戏的侦探叙事模式。
- 《铡郭槐》:“狸猫换太子”传说中,包公以虎头铡处决宫廷恶宦,其【快流水板】唱腔如疾风骤雨,彰显庶对特权阶级的审判渴望。
三、舞台符号:黑面月牙的象征
豫剧包公造型本身就是文化密码:
• 乌纱与蟒袍:黑官服象征“玄主”,金线刺绣暗喻“阳有序”的观
• 额悬新月:间解读为“昼断阳、夜断”的神性标识,实为对《宋史》“面目清峻”记载的戏剧性夸张
• 三口铡:龙、虎、三铡构成封建等级的装置,其开铡前的【叫板】唱腔常达High C音域,形成心理震慑
四、文化基因:中原大地的精神图腾
包公戏在豫剧中的长盛不衰,映射着深层集体心理:
赎渴望:在“衙门朝南开”的封建语境中,包公成为司公正的拟像化存在。豫东农村至今保留“请包公戏镇邪气”的俗,足见其符号神圣性。
地域精神投射:豫剧唱腔的犷悲怆与包公的刚烈气质同构。学者耿玉卿指出:“豫剧《包青天》的【滚白】哭腔,实则是泛区人对苦难运的控诉式转化。”
五、当代困境与新生
面对影视冲击与审美变迁,豫剧包公戏遭遇传承危机:
• 表演断层:铜锤花脸培养周期长,年轻演员难驾驭“音”“虎音”等传统发声技巧
• 叙事革新瓶颈:2016年新版《陈州怨》尝试加入心理蒙太奇,却被批“失却豫剧风骨”
然而《中豫剧》2024年刊文显示:短视频平台豫剧包公话题播放量破3亿,95后通过“铡美RAP混剪”重新发现传统之美——这昭示着经典IP在媒介融合中的涅槃可能。
青天不:正义符号的永恒回响
从汴梁勾栏到直播间,豫剧包公早已超越戏剧角,成为刻入基因的正义图腾。那黑面之下的赤胆,铡之上的寒光,既是农耕文明对清官的终极想象,更是治精神的古老回响。当梆子声再响,月牙额映现的不仅是历史包拯的侧影,更是千万中原儿女在长河中,对公义熄灭的炽热凝望。
主要文献参考:

包公铁面映中原:豫剧舞台上的“青天”魂
一、溯源:从历史传说到豫剧丰碑
包拯(999-1062),北宋名臣,其“铁面无私”的形象自元代杂剧起便进入戏曲体系。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,自清代中叶起广泛吸纳这一题材。据《河南戏曲志》记载,清道光年间开封义成班演出的《铡赵王》已形成完整唱本,标志着包公戏在豫剧中的本土化生根。不同于京剧的程式化或昆曲的雅致,豫剧包公戏以梆子声腔的激越豪迈,将河儿女对“天道正义”的渴求,灌注于铜锤花脸的霆唱腔与铿锵身段之中。
二、经典剧目:铡下的寓言
豫剧包公戏构建了独特的“铡美学”体系:
相关问答